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今天来扒一扒60年家居变奏史

发表于2016-07-26

“五十年代,两张单人床板拼一起,再卷着铺盖卷儿就是一个家;六十年代,追求36条腿的基本家居装备;七十年代升级到72条腿,还得配备三转一响;八十年代,组合家具沙发床,黑白电视放,成为小康之家的标配……”这60多年一路走来,小家庭的家具选购、家居布置,成为家居行业大发展的缩影。今天,让我们来戏弹60年的家居变奏曲,感受“家”的时代脉搏。

 

50年代·记忆。建国初期,百废待兴。对于普通人民群众而言,填饱肚子是首等大事,居住环境还未太受重视,对家具更是没有概念。当时,老百姓的家里也仅有几个箱子加一张板床之类的原始家具雏形。结婚时候,很多姑娘的嫁妆多也不过是几个大木头箱子。50年代末,家里都修补或者添置些家具,例如五斗橱,八仙桌,条凳......

 



50年代,各地建立起了首批木器生产合作组织。当时木器合作社的产品主要是擀面杖、小孩用的木槟榔棒等小物件,全靠社员肩挑货担,走街窜巷售卖。

 



60、70年代·记忆。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可能讲究家居品位的年代,“破四旧”后的家具已经失去了古风古韵,家居生活是一穷二白。房子是单位分的,装修是全民统一的,大白刷墙,水泥地面,木制门窗,油漆饰新。一床一桌,两椅两箱,挂历月历,照片奖状,领袖画像...倒也省事,但家家一个样。

 



当时结婚别的可以少,一套像样的家具却是必备的,“方桌一张,椅子四把,双人床一张,大衣柜一个,写字台一张,饭橱一个”,这是当时流行的“三十六条腿”,缺了这些“腿”,婚就难结了!70年代人们结婚,家具需求升级到了 72 条腿。

 



三转一响,又名四大件,是70年代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。60、70年代的家具以耐用为主,在城市或乡村,很多人家的椅子、桌子、碗柜、衣柜等家具都是靠木匠一铆一锤地做出来的。



这个“嫁妆”小箱子已经在走向“艺术”了。那年代的木匠十分吃香!据说当时木器厂的小木匠找对象、谈恋爱,是十分有的。很多姑娘听说男青年是木器厂的,都愿意与之交往,因为只要有个木匠男朋友,准备婚房的时候就算买不到家具,也可以自己按照需求动手去打造。

 



80年代·记忆。受到物质水平的限制,80年代的家居生活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低调、朴素、实用,但是我们看到,相较于之前的时代,80年代的家居有很多创新之处,比如电器跨入居家用品的行列,黑白电视机、电风扇逐渐普及,红色、绿色的油漆地面取代了清一色的“水泥地”,尽显“小康水平”的姿态。

 



90年代·记忆。到了90年代,家家户户都在谈论装修,那个时候“装修”这个词虽然深入人心,但是缺少个性化的东西,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装成像谁谁那样的。客厅大的,喜欢搞个罗马柱,地上铺起了瓷砖,条件好的,已经在家里铺木地板了。90年代盛行“宾馆风”、“奢靡风”。

 



21世纪·记忆。21世纪,全民生活从温饱过渡到了小康。在此过程中,人们的消费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,从浅层次的实用需要上升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。田园、欧式古典、现代简约……装修风格多元化,实木家具、定制家具概念开始盛行于市。


上一页|1|
/1页